在紙質合同簽署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諸多弊端,如雙方身份認證沒有一個有效的機制進行保障,尤其是涉及到異地簽署場景,通過線上溝通,快遞郵寄的方式簽署合同,出現假冒身份或偽造印章的風險極大。此外,紙質合同在簽署及存儲過程中,也極易出現內容篡改,丟失,損壞等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形態,企業數字化轉型勢必在行。作為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電子合同”“電子簽名”成為了線上簽約的新方式,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伴隨在線辦公、遠程協同的開展,市場需求急劇增加。根據艾媒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電子簽名產業市場規模為152.8億元,較往年上漲41.2%,預計2024年將達到404.2億元。
這幾年,5G、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完善,加快了電子合同的應用普及,其中區塊鏈技術在電子合同領域主要用于數據存證,其防篡改等優勢,保障了電子合同數據存證安全。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據協議,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征。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在電子數據的生成、收集、傳輸、存儲的全生命周期中,對電子數據進行安全防護、防止篡改、并進行數據操作的留痕。
電子合同簽約,身份認證是前提,數字身份是基于PKI/CA體系,依托國家權威數據源授權,為組織機構或個人提供可信、可靠、靈活的身份認證,確保了簽約主體的身份以及簽約行為是真實有效的,簽約主體的身份一旦認定,即具備了可追溯,不可抵賴,規避了身份造假,冒簽代簽等風險。
電子合同存儲,區塊鏈、時間戳等技術是安全保障,通過區塊鏈技術,使得區塊鏈節點上產生的每一筆電子合同交易都會將包含“簽署時間、簽署主體、文件哈希值等”構成的數字指紋信息,廣播到區塊鏈所有成員節點上,由所有權威節點共同進行存證以及擔保。一經存儲,不可被篡改,且數據在所有節點復制,不會丟失,從而滿足電子證據司法存證的需求。
一旦發生電子合同糾紛時,數字身份認證確保了雙方的身份信息可查,不可抵賴。數據信息可以從區塊鏈取證,以各運維的節點的數據為依據出具相應的電子證據報告、司法鑒定意見書和公證函,提高電子數據采信度以及取證效率,降低成本。
簽盾作為全證據鏈電子合同服務商,通過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提供數字身份、電子簽名、區塊鏈、時間戳等服務,并全方面對接公安部、工商局、CA、法院、仲裁委、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律所等機構,保障了平臺簽署的電子合同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