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很多人都能深刻的感受,經濟不是那么的景氣,很多企業都是咬緊牙關過日子。別說賺錢了,能支撐一個盈虧平衡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可是,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企業除了業務上的承壓,居然還要擔心因為合同簽約,給公司帶來重創。據數據統計,每年有將近23萬的企業都遭受到了合同風險,或多或少都對公司造成了損失。
這不,這里有一家建筑集團,因為合同簽約的問題,明明自己什么都沒做錯甚至是什么都沒有做,結果平白損失2000萬,這找哪里說理去?接下來就跟大家講講這個事。
事情經過
2019年,某建筑集團分公司經理趙某,為承接某地產項目,私刻集團公章,偽造《項目授權書》,與地產公司簽訂2.3億元施工合同。合同約定“集團對分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在施工過程中,后因為資金問題該項目2020年爛尾,地產公司起訴建筑集團要求履行債務。
接到法院傳票之后,建筑集團領導一臉懵,都不知道什么時候簽訂了這個施工合同,一點也不知情。但地產公司出示了“蓋有公章的合同”及趙某提供的“集團審批郵件”。
后經審查發現,合同公章與建筑集團備案公章印模的防偽紋路不符,并且地產公司出具的審批郵件,實質是趙某使用的假冒域名,并不是該建筑集團公司的企業郵箱。并且,地產公司支付的5000萬元工程款,全部轉入了趙某個人控制的空殼公司,錢財也被揮霍。
判決結果
建筑集團因未盡到對分公司的監管義務,承擔40%補充賠償責任,賠付地產公司2000萬元;趙某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
事情至此,趙某可以說是罪有應得,但是對于建筑集團公司來說,感覺什么事都沒做錯,但是就是需要承擔40%的責任,結果白白損失2000萬元。而這2000萬元要是想賺回來,不知道需要費多少功夫。
如今,因為合同簽約問題,不少公司都損失慘重,而且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動輒就是幾百萬上千萬,一般的公司根本承擔不起,哪怕是上市公司,在遭遇如此重大的損失后,都可能資金鏈斷裂,給公司經營造成巨大風險。
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電子合同簽約的出現,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在合同中遇到的這類風險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實際上還是由于電子合同簽約所能帶來的優勢所決定。
電子合同簽約優勢
1、可信身份認證
(1)實名核驗:對接公安/工商系統,強制要求企業/個人提交身份證、人臉識別、銀行卡四要素(姓名、卡號、手機號、身份證號)等多重驗證。
(2)生物特征:支持手寫筆跡比對、人臉活體檢測,確保簽署人真實在場。
2、數字簽名防偽
(1)CA數字證書:由權威機構頒發唯一性證書,綁定簽署主體真實身份,通過非對稱加密技術生成不可逆的電子簽名,較物理印章仿冒成本提升百萬倍。
(2)區塊鏈存證:關鍵環節數據實時上鏈(如簽約時間、主體信息、合同哈希值),實現全流程司法級證據固化。
3、動態風險防控
(1)行為審計:記錄簽約IP、地理位置、設備指紋等信息,異常操作自動觸發預警。
(2)文件加密:采用國密算法對合同進行數字指紋(哈希值)鎖定,任何篡改均可被技術識別。
電子合同簽約,嚴格遵循《電子簽名法》第十四條,合規的電子合同與紙質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已有多例司法判例支持,因此也不用擔心法律效力的問題。通過各項技術,來保證簽署的安全進行,類似于上述案件當中的冒簽、代簽、假章等引發的合同風險,也將不復存在,大幅提升大家的簽約安全。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深,電子合同簽約的使用勢必會越來越廣,這不僅是接軌數字經濟發展的契機,也是企業實現數字化、提升內部簽署安全的絕佳良機,讓企業的簽署沒有任何后顧之憂,更加放心安全的做好每一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