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份“假”合同,3年來竟無人察覺,直到5000萬資金蒸發后才被發現……
2024年,某上市公司爆出了驚天丑聞,因財務總監的一手“神之操作”,導致公司的資金在3年間被持續轉移。事發后,該上市公司股價一度暴跌40%以上,之后被迫停牌重組。
公司發生這么大的事,竟是財務總監私刻客戶公章引起的,真的太令人驚訝了。到底怎么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為什么在此期間沒有被發現?接下來與大家一起再圍觀一下這個事。
事發經過
某上市公司財務總監陳某,在公司工作多年,對公司的財務流程非常熟悉。為了滿足自己的資金需要,陳某將手伸向了公司、盯上了公司的錢。他利用公司紙質合同用印登記漏洞,先后偽造客戶公司印章、財務專用章等30余枚,通過虛構采購訂單,將公司資金轉入其控制的空殼公司。
在此期間,隨著第一筆轉賬操作的成功,陳某膽子越來越大,并且單次轉賬的金額也越來越多。更諷刺的是,這些蓋著鮮紅“假章”的合同,由于公司那幾年業績還算不錯,營收有大幅的增長,竟在年度審計中全部“合法過關”,沒有引起任何懷疑。由于紙質合同簽署后無溯源能力,虛假交易在3年間被包裝成“優質供應鏈項目”,甚至騙過了會計師事務所。
到2024年,公司財務狀況發生問題,在對賬務進行審核后陳某的所作所為才被發現,至此公司已經前前后后共轉出5000萬元。
審判結果
在經過法庭審理后,2025年1月,法院以職務侵占罪判處陳某有期徒刑12年,但公司僅追回不足800萬元資產,那剩下的4000多萬元,已沒有任何辦法了。
因為“私刻公章”、“假章”造成損失的事情,以前就有過不少,而且還是明面上報道出來了的,沒有報道的更是不計其數。但是今天這個事情最令人意外的是,一家上市公司,有著合規的流程,居然還會發生這樣子的事,而且還是在3年之后才被發現,導致4000多萬的資金損失。但凡中間哪個環節發揮點作用,都不會產生這么嚴重的后果。
歸根結底,這一切還是因為內部的合同審核管理流程不規范導致的,這也是紙質合同簽約的一大先天的缺陷,在簽約好之后,如果公司內部的流程出現問題,事后并不容易審查。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公司為了避免因人為產生這類的事情,紛紛采用電子合同簽約來規避這類的事情,提高合同簽約安全。
那么,為什么電子合同簽約可以有效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主要因為電子合同簽約的特點所決定,針對“假章”、“私刻章”等,具有很好的“絞殺”作用。
電子合同簽約的幾大殺手锏
一、區塊鏈驗章:每個印章都是“數字身份證”
接入公安印章庫的電子簽章平臺(如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等),支持自動比對印章哈希值,能有效分辨合同印章的真假。并且,在簽約過程中,能夠對簽署雙方的身份進行確認,確保簽約合同的是正確的人,不會存在代簽、冒簽之類的事,從而產生巨大簽約隱患。
二、全鏈路存證:從“誰主張誰舉證”到“自動出證”
電子合同簽約,能夠對全鏈路簽約過程進行數據存證,簽約完成后能固定合同簽約數據,不用擔心合同被篡改。如后續存在合同糾紛爭議時,可以由平臺出具數據存證報告,并被法院認可采納,保證你的正當合法權益,減輕麻煩。2024年采用電子合同的商事糾紛中,92%案件因存證完整提前調解,平均審理周期從6個月壓縮至18天。
三、風控預警:合同里的“火眼金睛”
電子合同簽約,由于全過程都在線上進行,方便公司進行簽約后的存檔管理。部分平臺還能智能的識別有問題的合同并予以提醒,比如臨期合同等等,甚至技術支持情況下,能夠對一些合同是否發生修改也能識別出,更好的幫助你控制合同簽約管理風險。
“假章”不會消失,總會有別有用心的人動起歪腦筋,但技術可以讓它無處容身,讓你準確識別,杜絕因“假章”帶來的任何風險。當法院開始對紙質合同采用“嚴格過錯推定”,還沒使用電子合同簽約的朋友,留給企業猶豫的時間,真的不多了。趕快使用起來,用更加有安全保障的電子合同簽約,讓你的每一筆生意都更加順利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