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底了,回家過年免不了親朋好友哥幾個搓一頓,這有些可能就談起了生意合作啥的。跟朋友一起做生意是不錯,雙方知根知底,可是在涉及到錢項時,大家也不要因為感情好就放松警惕。
這不,劉先生就因為跟老同學做生意,在合辦公司之后沒有仔細查看業務合同,結果稀里糊涂的損失了上百萬,等到發現已經追悔莫及了。
怎么回事呢?怎么能一下就被“騙”這么多錢呢?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事情。
基本案情
趙某是小包工頭且欠下高利貸 400 余萬元。手頭沒錢的趙某,這個時候就想起了歪點子。
2021 年 8 月,趙某偶遇老同學劉先生,暗示自己能拉到 “大工程”,與劉先生商議合伙做工程,劉先生出資、趙某出面承接工程,利潤對半分。劉先生覺得有路子有項目可做,這個事情靠譜,只要順利做下去肯定可以賺錢。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合作。
合作之后,趙某找人私刻某工程發包公司印章,制作虛假建設工程合同,并讓商戶幫忙開票、轉賬,通過這些虛開的材料來贏得劉先生的信任。劉先生看到有真實的材料,很痛快的就將款項打給商戶,商戶扣除費用后轉出到趙某的指定賬戶。收到錢后,為了不引起懷疑,趙某將部分款項作為 “工程款” 轉至劉先生賬戶。
2022年4月,劉先生等人與趙某又 “合伙” 成立某鑫公司,趙某又多次以購買工程材料等名義,欺騙公司打款至指定賬戶,再轉移到自己私人賬號,還以公司打點關系為名,賒欠高檔煙酒轉賣他人。由于項目是虛假的,除了劉先生的轉款并沒有實際進賬,等到2022年12月,劉先生發現合同工程子虛烏有后報案。
經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合同詐騙罪、職務侵占罪判處趙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一百萬元。但是到這里,劉先生已經損失了一筆巨大的錢財。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雖然是趙某的不法行徑,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能多留神,對公章、對項目進行審查,也能發現端倪,從而避免事情發生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不過話說回來,在被別有用心之人設計后,是很容易掉入這樣的陷進,這其實也是紙質合同簽約過程中一直存在的硬傷在,只不過很少有人敢以身犯法。但是,為了提升簽署安全,大家在簽署的時候可以考慮換一種簽約手段,比如采用電子合同簽約,就可有效規避假章風險。
為什么使用電子合同簽約,上述案例當中的事情就能得到有效避免呢?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
1、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接入國家級 CA 認證機構,對合同訂立雙方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確保簽署主體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2、電子印章采用數字簽名、時間戳等先進技術,確保其真實性和唯一性,防止合同內容被篡改或冒名簽署。
3、電子合同平臺將用印權限和用印審批統一進行線上管理,確保用印需授權、用印流程有記錄、可追溯、可監管。同時,根據《電子簽名法》和《民法典》的規定,合法有效的電子印章 / 簽名必須包含數字證書作為信任憑證,使每一枚印章 / 簽名都有唯一綁定的數字身份,可在線驗真。
有了這幾重保護,可以有效防止虛假合同、虛假簽章等合同簽約風險,在簽署時這些問題不用擔心。而且如果是紙質合同簽約,對方使用私刻的公章簽署,通常很難通過肉眼分辨出真偽,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利用這點違法亂紀。而這一切,在電子合同簽約面前都不復存在。
電子合同簽約不僅可以有效防止各種潛在的簽約風險,還具備與紙質合同簽約等同的法律效力,因此無需擔心法律不認可的問題,另外,簽署時全程線上進行,流程更加的透明,對于公司來說不僅可以監管每一次簽署,還能及時的發現問題進行干預,將風險扼殺在“搖籃”里。
電子合同簽約如今在各種場合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已經成為人們辦公簽署的常備工具。還沒有使用起來的朋友,一定要加緊了解電子合同簽約,在必要的時候讓這種更為先進的簽署方式,來保障你的權益,讓你的業務合作更放心、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