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電子合同與紙質合同之間的鴻溝日益縮小,但在簽署與保存環節上的差異仍不容忽視。那么,如何確保電子合同數據的真實性,以及在法庭上獲得認可呢?本文將帶您深入探索電子合同數據的真實性驗證之道,讓您對電子合同有更全面的認識。
一、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
依據2019年更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電子數據,如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記錄、交易日志、通訊記錄及登錄痕跡等,均被視為有效的法庭證據。這標志著電子簽名在法律上的地位得到了明確界定。
二、電子數據的存儲與呈現
新版的《民事證據規定》明確指出,當電子數據作為證據提交時,應提供其原始版本。若獲取原件確有困難,由數據制作者制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是直接從電子數據中打印出的、內容清晰可辨的輸出物,同樣可被接受為原件。法院在收集或保全電子數據時,也會優先考慮原始載體,但在特定情況下,復制件亦可被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存儲形式或格式并非關鍵,只要電子數據能被清晰、準確地呈現和識別,即視為有效原件。然而,為了確保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其保存、傳輸和提取過程必須滿足特定條件。
三、電子數據真實性的司法審查
《電子簽名法》規定,符合以下條件的電子數據,可被視為滿足法律法規及原件形式的要求:一是能夠清晰、準確地展現所載內容,并便于隨時查閱;二是自其最終生成之時起,內容保持完整且未被篡改。
新版的《民事證據規定》進一步細化了法院在判斷電子數據真實性時的考量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計算機系統的硬件與軟件環境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電子數據在生成、存儲、傳輸過程中是否采用了有效的防錯監測和核查手段。
此外,對于某些特定情形的電子數據,如當事人自愿提交的對自己不利的電子數據,或由中立第三方平臺提供或確認的電子數據,法院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通常會認可其真實性。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還著重指出,當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受到質疑時,互聯網法院將結合質證情況,重點審查電子數據的生成、收集、存儲、傳輸過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電子數據的內容是否清晰、客觀、準確。
若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或電子取證存證平臺進行了認證,并能有效證明其真實性,互聯網法院將予以確認。
在眾多電子合同服務中,簽盾電子合同以其卓越的服務脫穎而出。除了提供電子合同服務外,簽盾還致力于提供安全可靠的實名認證、在線簽署、智能履約、印章管理、身份認證及證據固化存證等服務。通過采用區塊鏈技術,簽盾對合同簽署的全過程進行存證記錄,從而確保合同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如今,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各種簽約場景中,紛紛選擇電子合同簽約,以減輕傳統簽署合作所遇到的阻礙,提升簽約效率。趕快行動起來,選擇電子合同簽約,讓您的合同簽署更加安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