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合同簽約在各種場合當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和認可,之所以現在還有好些人沒使用電子合同簽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于電子合同簽約的法律效力,還不敢肯定。
在探討紙質合同與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時,一個核心問題在于司法機構如何驗證電子合同及其簽名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那么,法院究竟通過哪些具體方面來確認電子合同及簽名的法律效力呢?
一、電子合同的合法地位得到法律明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合同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形式,數據電文同樣可以作為合同的合法載體,只要其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并具備隨時調取查用的功能。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也明確指出,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文書,其法律效力不應僅因其形式而被否定。這為電子合同的合法性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
二、電子合同服務平臺采取多重保障措施
為了確保電子合同與傳統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電子合同服務平臺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技術和管理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多渠道身份認證,如與公安、銀行、工商局等系統對接,以及居民身份證認證、人臉識別等,以確保簽署主體的身份真實可靠。同時,平臺還利用電子認證證書和時間戳技術,保障電子簽名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電子合同簽署后,平臺或第三方會進行安全保存,并通過線上驗證、出具證明等方式,確保合同的真實性和原件效力。在司法實踐中,建議采用同步公證的方式,進一步鞏固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電子簽名認證需遵循嚴格規范
作為電子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簽名的認證過程同樣需要遵循嚴格的規范。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提供電子認證服務的企業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并接受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因此,在選擇電子簽名服務時,建議通過有資質的第三方認證機構進行申請,以確保電子簽名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四、法院審查電子合同的三大要點
法院在審查電子合同時,會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電子合同的簽署平臺是否可靠,是否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證明;二是電子合同的簽署過程是否規范,是否通過了實名認證和意愿認證,以及簽署流程是否清晰可追溯;三是電子合同的真實性是否得到充分保障,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技術手段防止篡改,并能否通過第三方存證機構進行驗證。
具體來說,法院會仔細審查簽署平臺是否獲得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或專屬使用證明,以確保其技術可靠性。同時,法院還會詳細審查簽署流程,包括合同生成、雙方操作、合意達成等各個環節,以確保簽署過程的真實性和自愿性。最后,法院會運用技術手段對電子合同的真實性進行鑒定,如采用區塊鏈、時間戳等技術手段進行驗證,并可能結合第三方存證機構出具的公證書或鑒定報告來確認合同的真實有效性。
總的來說,電子合同在現代商業活動中已逐漸成為主流形式,其合法性和法律效力得到了法律的明確認可。為了確保電子合同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電子合同服務平臺需采取嚴格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同時,法院在審查電子合同時,也需從簽署平臺、簽署過程和合同真實性等多個方面進行細致審查。
如今,眾多企業選擇應用簽盾電子合同。簽盾不僅提供電子印章服務,還提供安心可信的實名認證、在線簽署、智能履約、印章管理、身份認證、證據固化存證等服務。此外,還采用區塊鏈技術對合同簽署全程進行存證記錄,有效保障合同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累計目前已服務了超過100000的用戶,覆蓋30多個行業、超過100個細分領域。
很多企業在使用電子合同簽約之后,紛紛感受到了電子簽署帶來的巨大效果,有些企業由于年簽署合同量大,甚至可以節省每年上百萬的簽約費用,非常的驚人,趕快行動使用起來吧。